某金矿的浮选工艺试验研究

作者:红星机器 发布时间:2015-12-10 16:33:59

某金矿矿物性质较复杂,金属矿物之间的相互交代和包裹关系较严重。针对金在矿石中的赋存情况,选矿厂通过对选矿各条件进行试验,采用阶段磨矿-阶段浮选工艺流程,在合理的磨矿细度和浮选药剂制度下,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回收指标。下面,对该厂的试验流程及结果进行具体的介绍。

浮选工艺

1、磨矿细度试验

磨矿细度是影响浮选的主要因素之一,将矿石磨至适宜的细度,既能使矿物与脉石单体解离,又可避免过磨对浮选产生的负面影响。试验发现一段磨矿细度-0.074mm含量65%时,尽可能在泥化现象较轻的情况下回收大部分的自然金。按下图工艺流程,使用丁胺黑药用量135g/t,丁黄药用量230g/t,对二段磨矿细度进行试验。

 磨浮工艺流程

试验结果表明:二段磨矿细度过粗或过细,金的回收率都不理想。试验现象和结果分析,当二段磨矿细度-0.074mm含量小于90%时,矿物与脉石未能充分解离,相互连生和夹带情况较为严重,导致部分金金属随浮选尾矿流失。而二段磨矿细度-0.074mm含量大于90%时,金的回收率和粗精矿的金品位都有所降低。因此,根据二段磨矿细度试验结果分析后,确定二段磨矿细度-0.074mm含量90%。

2、调整剂种类和用量试验

结合本试验样的矿石性质和阶段磨浮工艺的特点,易浮含金矿物已于一段磨矿后的浮选选别出来,在二段磨矿后考虑增加调整剂,调整难浮含金矿物表面性质,从而提高金的回收率,按上图工艺流程进行碳酸钠、六偏磷酸钠、硅酸钠的调整剂效果试验和较优调整剂的用量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在调整剂种类试验中碳酸钠对本试验样选别效果,碳酸钠对金的回收率远远高于六偏磷酸钠和硅酸钠,粗精矿中金的品位虽然有所降低,但降低的幅度不大,因此调整剂选择碳酸钠。在碳酸钠用量试验中,随着碳酸钠用量的增加,粗精矿中金的品位和回收率都有所升高,但在碳酸钠用量大于800g/t时,粗精矿中金的品位和回收率不再升高。因此,根据试验结果分析后,确定调整剂采用碳酸钠用量为800g/t。

浮选机

3、活化剂种类和用量试验

金矿物在选别过程中添加活化剂能有效改善矿物表面性质,可提高载金矿物的活性,加强矿物表面与捕收剂作用,从而提高粗精矿中金品位和回收率。在上述选矿条件下进行硫酸铜和硝酸铅的活化效果试验和优活化剂的用量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活化剂使用硫酸铜时,粗精矿中金的品位和回收率都要高于硝酸铅,且金的回收率高于无活化剂时,因此活化剂选择硫酸铜。在硫酸铜用量试验中,随着硫酸铜用量的增加,粗精矿中金的品位和回收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当硫酸铜用量大于150g/t时,粗精矿中金的品位和回收率略有所降低。因此,根据试验结果分析后,确定采用活化剂硫酸铜用量为150g/t。

4、捕收剂种类和用量试验

为了提高金矿物的回收率,使用了相对金矿物选择性较强的捕收剂丁铵黑药,其次根据金的主要载体为毒砂、黄铜矿和黄铁矿的特点选择了丁黄药。同时在捕收剂种类试验中进行了新型脂类捕收剂MA-3对比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丁胺黑药+丁黄药混合使用后金的回收率要高于MA-3、异戊基黄药和丁黄药单独使用时金的回收率,且丁胺黑药+丁黄药按1:2比例的混合使用效果要高于其他比例的混合使用效果,因此,捕收剂选择丁胺黑药+丁黄药1:2的比例。在捕收剂用量试验中,随着混合捕收剂用量的增加,金的回收率也逐步增加,但用量超过150g/t时,粗精矿中金品位降低。因此,根据试验结果分析后,确定采用捕收剂丁胺黑药+丁黄药按1:2比例混合用量为150g/t。

浮选机

5、粗精矿再磨再浮试验

按上图工艺流程在磨矿细度和药剂制度优化后得到浮选粗精矿中金品位仍然不高,现对粗精矿进行再磨再浮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发现粗精矿中金矿物与脉石的夹带和包裹仍然比较严重,通过对粗精矿再磨后部分被包裹的金矿物与脉石单体解离,并且随着磨矿细度-0.045mm含量的增加,金精矿的品位和回收率都得到提高,但磨矿细度-0.045mm含量大于90%时提高比较平缓,因此粗精矿再磨细度为-0.045mm含量90%对粗精矿的再次浮选效果较优。

通过以上试验,该选矿厂确定了适合该矿选矿的选矿条件,并通过阶段磨矿-阶段浮选闭路工艺进行了实际生产,金精矿回收指标较好,并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收益。可见,阶段磨矿-阶段浮选对于处理此类矿石有着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